浏览今日报道,至少有四五条稿子涉及“假货”,有假水泥、假老师、假钱币甚至假煤炭。当然也有一条关于真货的,说的是鼠药,确实是真货,可惜差点送了一个懵懂少年的性命。消费者面对如此多的假货,即便睁大双眼,仍然是雾里看花。
作为媒体,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状况,哪里又查获了什么假货,又捣毁了什么制假窝点,这种稿子看似喜讯,却都在另一方面反映出制假售假的危害,所以往往不值得兴奋。
农民司松涛买了假水泥,房子刚刚盖起就塌了顶,获得赔偿固然万幸,但盖新房的喜悦可能永远找不回来了,再要重盖,买起材料来也难免忧心忡忡。市场上商品品种日益繁杂,我们辨识真假的能力却怎么也跟不上,总不能买东西就叫上质检人员吧?所以,但凡受过假货之害的,只能一边谴责制假售假者道德败坏,一边感慨防不胜防。
假货猖獗除了对相关执法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之外,也对消费者的防假意识提出要求。说到底,打假首先要防假。如何防假打假呢?首先是商家。商家在生产产品时要有品牌意识,采取手段打假防假。市场上流行利用防伪技术进行防伪。比如在产品包装上贴上防伪标签。这类防伪标签都是采取特殊的防伪手段进行防伪,可以最大地防假。而是提高消费者防假意识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个问题上,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,而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,使得有些已经作出的努力尚未完全发挥作用。
我们不敢奢望假货绝迹,只要有市场流通,就不可避免地要有假货。但我们不能只是一味无奈,而是要脚踏实地地与之进行斗争,发现了就勇敢地揭发,没发现也要多多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,只要假货的市场不断缩小,就是我们的胜利。